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南公園

台南公園  台南公園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六年(1917年)開園,為南市最古老及最大公園。二次大戰後改稱中山公園,2001年恢復舊名台南公園,現址於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建有養濟院(乞食寮),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台灣府城首圍木柵,即在燕潭(現公園內大水池)南畔。 
  清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建大北門(拱辰門)於燕潭東南側,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台灣府城改建為土城,仍在原址。日治後,於日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公布本市都市計畫,劃現址為台南公園,面積一四.六三公頃,乃於日大正元年(一九一二)興工開闢,將養濟院遷至寮內(今公園路北段一帶),就現有地形加以佈置,築山壑,引泉流,濬渫燕潭為小湖,山光水色,景緻天成,歷四年完成,工程經費十七萬日圓,為國內都市平地內最具自然美之公園。台南公園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本市清領時期士紳林朝英位於龍王廟街(今民生綠園附近)之「重道崇文」旌表石坊遷移至燕潭畔,更使名湖增輝。二次世界大戰時,日人曾在公園內設臨時軍醫院,自後任其荒蕪。二次大戰後,除拆除軍醫院外,歷年皆有整修,並由省公共工程局代為設計,佈置庭園,種植花木,工程分年分期進行,景色大異舊觀。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六月十九日台南公園經本市文獻委員會選為本市十二勝景之一,題為「燕潭秋月」,每屆中秋,遊人如織,觀其盛況,真名實相符也。   


台南車站廣場現址,清領時期市仔頭街經其前,附近駐有守城營,住有防守各城門之官兵。
  日治後,於明治三十六年(一九○三)拆除街道房屋及兵營,建一木造小車站,其後數年,南北縱貫鐵路通車,車站廣場始稍具規模。廣場內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豎有日人後藤新平銅像,及至二次大戰因軍需被拆除。車站廣場於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日太子昭和來台前拓寬,昭和三年(一九二八)木造車站改建為現今之台南火車站。台南公園
  二次大戰後,於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十月二十八日動工興建廣場,中央為一橢圓形圓環,內有圓形噴水池,直徑二十公尺,外有分道島,並加以綠化,歷兩個月完成,工程經費二十萬元,為本市之櫥窗。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四月二十九日於廣場內豎立延平郡王鄭成功銅像,像為士紳林叔垣所捐建,面向成功路,以示西望不忘故鄉。(摘自台南市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