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五福里

 北區五福里特色

 
一、里名釋義及沿革:
五福里是古都舊部落,時過境遷人口流失,因應台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自治條例第六、七條規定,併北區元和、保生、重光、城朔、城隍等里合併而成本里。
二、境界及人口:(東、西、南、北里界、面積、人口數、戶數、鄰數)
       本里東以長北街、西以西門路三段南隔成功路與中區為界,北以公園南路為界,其面積為0、10717平方公尺里、戶數841戶分為13鄰,男女合計2081人。
三、自然環境:
       本里為處本市市中心,唯全是舊部落及狹窄街道,近年來公園南路及N15道路相繼開闢,相對帶動轄區內繁榮及進步,目前古厝及新大樓棋盤交錯。
四、工商漁牧概況:
       本里外圍為成功路,西門路三段及公園南路等主要幹道,故商鼎盛,內圍以住宅為主,參雜若干小型家庭工廠。
五、學校、機關、團體、社區、中宗教概況:天后宮及元和宮
       本里轄內雖無學校,唯隔成功路有成功國小,西門路三段有立人國小,又有區公所及戶政事務所,使本里成為洽公民眾最方便、最快速的里,轄內尚有二級古蹟開基天后宮及元和宮、三山國王廟及縣城隍廟讓里民有信仰及休憩。
六、里或社區活動中心概況:
       本里無里或社區活動中心。
七、其他(未來展望):
       未來藉由成功路、西門路三段,公園南路及長北街區塊完整尚有區公所及戶政事務所,開基天后宮及元和宮、華南銀行及成功醫院,藉以提高里民之素質帶動無限商機,使本里成為全方位的里指日可待。
八、本里由於具有多處古蹟可發展觀光業並結合鎮北坊文化園區帶動經濟發展
(1)烏鬼
烏鬼井
昔日這一帶近臨臺江,曾是舟人往來頻繁的渡口。荷蘭據臺時為便利南北船集汲水取用,命非洲黑奴鑿井以箖荼 (又名林頭) 砌築箖荼井,乾隆十七年重修臺灣縣志記載:「烏鬼,番國名,紅毛奴也,其人遍體純黑,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平地,先是紅毛命烏鬼鑿井,砌以箖荼,亦名「箖荼井」,今改甃磚甓,舟人需水,咸取汲焉。」
乾隆年間將林頭改用磚砌井壁,此井水源豐沛,大旱不竭,來往府城商船及附近居民幾乎都由此井汲水取用。日治時期,烏鬼井一度被填塞,民國四十四年十月經臺南市文獻會委員戡考挖掘並修護,為維護安全,上覆水泥封蓋,現今自來水供應便利,此井雖仍有水源而且井水清澈,鄰近居民已少取用,民國七十四年經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並立碑作記,此井今雖其貌不揚,但飲水思源,昔日之功猶不可沒也。
(2)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
典故與特色說明
臺南三山國王廟,在全省 120 餘座粵籍人士所建的三山國王廟中,佔有極為特殊的地位。三山國王廟是當今全臺僅存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也是唯一保存最完整潮州風格的建築代表。不論在臺灣寺廟建築史、美術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前面的三座祠宇是祭拜空間,擁有祭拜空間特有的前殿、拜殿、正殿的縱深佈局形勢。此外,三山國王廟也是廣東的潮籍移民,來臺奮鬥拓墾最忠實鮮活的見證和紀錄,具有不容抹煞的文化價值。
臺南三山國王廟創建的年代說法不一,根據文獻記載和學者專家研究結果,大約不出清雍正、乾隆年間。由當時在朝的兩位廣東官員,臺灣知縣楊允璽、臺灣鎮標左營遊擊林夢熊,率領粵東地區旅臺的商賈、移民出資籌建而成。廟中主祀廣東潮州揭陽縣一地的靈神:巾山、獨山、明山三山國王。
乾隆三十七年廟右側增建韓文公祠,左側增建天后聖母祠,嘉慶七年於廟後添置六間作為潮州來臺灣與內地的賃居貨館,又稱「潮汕會館」,日據時廟產被盜賣給日人多賀秀助,廟宇格局未變,韓文公祠與聖母祠被作為肥料倉庫,廟內若干匾額被日本人拆下做堆肥之用移至散失不存,後殿則為線香製造與木工廠。降復後三山國王廟納入國有財產局管理,期間歷經多次重修,七十八年八月經內政部指定為國家第二級古蹟,聖母祠因違建拆除後,牆面斑駁,牆廊屋面損壞十分嚴重,加上年久失修,是年底廟方逕行搶修,而成新舊參雜的狀況,民國八十一年由內政部撥款進行重建,八十六年完工成為今貌。
三山國王廟是由「韓文公祠」、「三山國王廟」、「天后聖母祠」三座合院式的祠廟相連而成;內部形成許多大小天井,極具通風、採光之優點,充分表現了粵東傳統建築的特色。外分內合,則是三山國王廟平面佈局中所含的另一粵東建築特點。
橫向來看,三祠並排,祠與祠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各祠擁有自己的前殿、正殿和院落,空間的展佈十分獨立而明確。僅在正殿簷廊的兩側,分別開設花瓶門,以通三祠,達到既私密又能相互流通的雙重功能。縱向來看,前面的三座祠宇是祭拜空間,擁有祭拜空間特有的前殿、拜殿、正殿的縱深佈局形勢;而後面的會館,因是住宿空間,故呈現一字排開的橫向規模,自成一個封閉的獨立空間,與三祠截然不同。
而中央祠廟所開連通會館的後門,恰恰使整座三山國王廟,展現出完整的既獨立又親密,外看似分,實則內合的巧妙格局設計。
(2)元和宮
元和宮
典故與特色說明
元和宮主祀保生大帝吳真人。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里人集資興建,時稱「水仔尾真人廟」,後稱「大銃街元和宮」。昔時大銃街雜貨批發商林立、店頭連接商場盛況,一般角頭廟都是「大見空樑」,唯一元和宮以角頭廟有如此大規模建築,可見當時戶民經濟能力,惜現淪為小巷沒落。
元和宮之廟號取為「元和」意為:「大銃街境眾原來就是和的」,由西來庵事件可驗證其寬大的心胸。相傳,奉祀瘟郡主宰五靈公的全臺白龍庵,日據時期廟宇遭日軍佔領焚毀(西來庵事件),神像輾轉寄祀於大銃街元和宮,與保生大帝同享香火供奉。同享香火供奉的事蹟見證了臺灣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此外,臺灣廟宇中除了城隍廟與東嶽殿,及配祀閻羅天子、城隍爺、包公等神祇廟宇外,少有供奉什家將,元和宮龍邊廂房供奉有什家將神像,這在臺灣實不多見。此外,元和宮的家將班是臺灣的家將團體發源地,其主要成員有前四班(甘柳謝范四將);後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審堂)總共八位故合稱「八家將」,民間亦有加上文、武判官合稱「什家將」,其亦屬八家將其中一種。 從廂房中保留的老照片可以看出,最早留有紀錄為民國前八年(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應該是目前臺灣保有最早之家將紀錄。白龍庵對家將訓練與生活規範極為嚴格,與一般職業家將團不同,他們希望改變目前社會上對家將成員的不良印象,也因此多次獲邀出國表演,也曾獲李登輝總統召見,被視為是家將界最高榮譽。
(3) 開基天后宮
開基天后宮
典故與特色說明
創建於明永曆十七年 (西元1662年),為臺灣最早的民設媽祖廟。鄭成功治臺後,感恩昔日媽祖庇祐鄭軍順利登港,將開基天后宮易茅為瓦,易寮為廟,冠以「開基」。因為不及大天后宮的規模及寬敞,俗稱「小媽祖廟」。
 迨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知府蔣允焄拆草寮四邊民房,而擴建磚造廟宇並留有碑記於臺灣府志記述,但不幸此石碑早已佚失,留有古龍柱一對,其後蔣元樞曾經重修,但並未記載於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日領臺時民國十五年境民再修葺,臺灣降復前因盟機轟炸嚴重破損,三十七年眾境眾鳩資重修,六十二年因廟宇嚴重腐壞由當時管理委員會發起里眾鳩款重建置六十六年七月完工,成為一座美侖美奐的廟宇,並於六十七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五日舉辦慶成祈安三朝建醮,七十四年十一月列入國家第二級古蹟,後八十九年政府撥款重建,八十九年七月22日因修護列位尊神遷至今行館。
 今之開基天后宮,是一座二進縱深式建築,坐東朝西。第一進為前殿,第二進為帶拜亭的正殿,但因拜亭與前殿之間,沒有內埕分隔,混然成為一體。
正殿供奉媽祖神像,在右配祀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神像,第三進為後殿,祀觀世音菩薩。天后宮內存有古匾數方,如:乾隆四十四年的「海天福主」、嘉慶十三年的「慈慧」以及道光二十年的「天上福星」等,其中尤以文苑晝畫家一峰亭林朝英手書,筆力勁秀,最為人稱道。此外,殿內一對石雕蟠龍柱,以三爪降龍為紋,樸拙簡練,刀法渾厚有刀,不僅是石雕藝術的佳作,亦是全臺最早之龍柱。
開基天后宮古文物甚多,後殿觀音佛祖相傳是乾隆年間知府蔣元樞重建時的遺物,並有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古匾五塊,如:「慈慧」、「湄靈肇造」二匾,筆法蒼勁,自成一體,為嘉慶年間府城名書畫家一峰亭林朝英所獻。   
(4)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典故與特色說明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主祀城隍爺。依據明代禮制,京都城隍封為「成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府城隍封為「威靈公」,州為「靈祐侯」,縣為「顯祐伯」。縣城隍廟所奉祀的城隍爺是由臺灣第一任知縣雕塑金身迎祀廟內的,其「本土性」的源由,不同於其他縣市的城隍廟源自大陸,故號稱「全臺首邑」。

今日的首邑縣城隍廟置身於鬧市巷弄間,僅有一進三開門,雖然沒有一般廟宇的豪華排場,但仍保有城隍廟應有的規制。首先門楣上寫了有「爾來了麼」四個字,與府城城隍「爾來了」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殿前的對聯「陽報陰報善報惡報速報遲報豈曰無報,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你知我知莫云不知」更是言簡易賅,發人深思。進入正殿後只見城隍高坐於神龕上,面呈金色,容貌溫和,低眼凝視,其正式封號為「顯祐伯城隍尊神」,左右兩旁從祀文判官、武判官及七爺、八爺。

首邑縣城隍廟的文物中,比較特別的是昔日祭典所保留下來的木質神位,包括城隍之神、社之神、稷之神、山川之神、風雲雷雨之神等牌位,這些都是過去社稷、風雲雷雨、山川、城隍等同壇祭祀完畢後,將神牌供於城隍中,流傳至今。正殿門上懸掛一「大算盤」則是城隍廟不可或缺的飾物,象徵主神計算人間善惡是非,昭明法理。有些城隍廟出巡時,大算盤也隨著同行,尤顯其重要性。

首邑縣城隍廟每年舉辦的城隍誕辰等祭典中,「交陪境」饒富地方人文色彩。過去府城透過神明信仰來、組織地方人群,以城內街區之基層聚落「境」為單位,類似今日的「角頭」,進而發展出數個境共同組成「聯境」。當某個角頭與另一個角頭建立特殊友好的關係聯盟,就形成「交陪境」,因此當城隍誕辰時,其交陪境的宮廟就會舉行祝禱儀式,形成今日特殊的城隍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