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古典學堂的新穎時光 百年將團面師授課

愈老的東西愈新鮮。學界普遍認為臺灣最早的家將團,可追溯到日治初期1898年位於臺南市北區的「元和宮白龍庵如意增壽堂什家將」,迄今已逾百年。一百餘年後的今天,在文化局108年度臺南市社造計畫的大力支持下,北區的立人國小、民德國中兩校中小學生,共計60人,同聚家將的發源地,一起聆聽百年家將的故事,由白龍庵什家將文化傳承者陳盛雄老師親自講授家將傳統古禮及臉譜意涵,並協同面師蔡東穎老師,指導學生家將臉譜的創作藝術,對於百年藝陣的文化內涵學生們感到十分新鮮有趣。

中小學生齊聚一堂,古典宮廟小學堂跨齡展開。今日下午立人國小與民德國中學生先抵達北區元和宮白龍庵及如意增壽堂家將館,參觀五福大帝及各項什家將器物,包括成員名錄、服裝、刑具,都是今年八月甫開箱的逾百年珍貴文物。由獲教育部文化薪傳獎的陳欽明團長之子,同時也是白龍庵什家將重要面師陳盛雄老師親自講授每個家將臉譜的角色、線條、用色、符號表徵及腳步、陣法等文化意象底蘊,學生對於家將不陌生,卻對其表徵的意義感到新奇無比。課程最後學生們進行臉譜創作,作品與陳老師手繪的12個家將臉譜合影,相映成趣。

今年8月10日(農曆7月10日)張部顯靈公聖誕,元和宮甫舉辦睽違14年的「宴王侍王大典」盛事,當日白龍庵什家將再次出軍果然眾所矚目。陳老師表示,早於1898年日治時代初期《台灣日日新報》裡,即報導臺南白龍庵崇祀五靈公並首次出現什家將名稱。什家將的「什」不一定是十,而是「多」之意。陳老師於課程中仔細解說的是12名編制的什家將,即文差、武差、四大將(甘爺、柳爺、大爺、二爺)、四季神君(春張爺、夏和爺、秋徐爺、冬曹爺),最後為文判、武判。陳老師表示,家將出軍前須戒色茹素,經畫臉開面後,則代表神明,站坐皆有禮儀規範,十分嚴謹。陳老師說明今日課程主要目的,是希望帶領學生認識在地百年傳統家將文化,有別於後來臺灣各地加入創意變化的將團。

北區李皇興區長則表示,在日新月異、汰舊換新如此神速的今日,學生們在逾百年的立人校園裡,聆聽百年將團傳承者陳盛雄老師親自講授逾百年的家將臉譜故事,如此老派又浪漫的文化浸濡時光是北區公所特意創造的,無非是期望「元和宮白龍庵如意增壽堂什家將」的優質藝陣文化源遠流長地被保存及推廣,期待藉此加深北區孩子的土地情感認同,鼓勵他們感受在地文化積累的迷人處,認識家鄉的今昔進而認識自己。

李皇興區長更對於白龍庵什家將團百餘年來仍恪守古禮、操練嚴謹,堅守家將最原始細緻的意涵,感到敬重與感佩不已。他表示,深刻理解到正因周遭有這麼極具價值的百年文化存在,在這全球化壟罩的每一秒不斷被科技刷新、被後者置換的時代,這些亙古不變的無形資產使我們茫然不安的心有穩定下來的可能。他同時感謝文化局每年社造計畫的挹注支持及對白龍庵什家將文化價值的肯定,使北區公所可致力於協助宮廟進行優質宗教文化的保存和推廣,也寄望白龍庵什家將未來被正式列入無形文化資產,它值得擁有更完整的保存策略及多元的推廣管道,以觸及臺灣各地甚至擴及國際。